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

為什麼個案不配合

近期許多夥伴分享在和個案互動的過程中,常覺得個案配合度不佳,而讓任務的推動有些吃力。比較常見的有兩種情況,第一種是「個人資訊的揭露」,常發生在初次訪談的時候,專業人員總是覺得個案不肯說清楚我們想要知道的資訊,例如家庭背景;第二種是「職業重建計劃的執行」,為了協助個案做好就業前的準備,我們常會幫他們安排如作息調整、好的習慣養成等計畫,但我們常有個案好像不重視、不在意這個計畫的感覺,因而覺得個案是不是沒有心在求職上面?

用聽的瞭解職業重建服務:EP0214如何提升合作意願

關於個人資訊的揭露的不配合

幾乎所有的個案和我們在初次晤談之前都不認識,他肯告訴我們制式表格要求的內容就已經很不容易了,遑論更隱私的部分,因為他並不知道我們問這些要做甚麼,所以當然會有戒心,因此友善的先和個案建立信任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。此外,假使個案願意表達,那專業人員到底能問到甚麼樣的程度呢,我的想法是:

詢問該資訊的目的一定要和確實和協助她求職有關係,並且適時地向個案說明我們的目的為何,才能提高他回覆的意願。假如這個問題明顯和服務沒有具體的關聯性,千萬不要只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好奇心而過問,例如:感情狀態、家庭狀況、薪資收入等。


關於職重計畫執行的不配合

通常在和個案經過幾次的晤談後,我們會針對他的狀況和他一起規劃接下來的行動方案,也許是直接陪同找工作,但大多數的情況我們會先安排一個調整作息、養成良好習慣、甚至是學習交通能力等的計畫,讓他在有更充足的準備下才去求職。令人挫折的是,許多個案會在計畫執行的期間出現敷衍、逃避的狀況,而讓我們產生「他根本就沒有想找工作的動機」這樣的想法,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,我認為原因可能是:

規劃行動方案的時候,個案的參與度太低。常常是專業人員一頭熱的以自己的經驗判斷該加強哪些部分,拚命說明、說服個案接受這個計畫,幾乎沒留甚麼空間讓個案表達自己的想法,其實真正的需求訪談應該要讓個案自己「多說一些」,最好是能讓他透過自己的口中說出自己想加強的部分,那才會是最有動機的方向。值得一提的是,當方案規劃出來的時候,還需要夠具體、明確、而且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,例如:我要增強體耐力的大目標下,每周一三五運動,每次三十分鐘,做個案喜歡的跑步運動,透過運動APP紀錄,才不會淪為空泛的口號。

尊重、自主權

你猜到了嗎?說了這麼多,其實和個案的互動就如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對待的方式那樣,只有當我們覺得受到尊重、而且擁有一定的自主權時,我們才會比較願意多說一些、為訂下來的計劃做出承諾、努力達成目標。

一線服務工作者都知道,尊重自主權有一定的難度,比較常發生的狀況是,個案可能就...沒有什麼想法了啊,要自己願意做出承諾、訂出目標還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但引導個案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,就是服務的價值所在了,共勉之。


<引導的過程真的是漫漫長,就如同白天到黃昏>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